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叶新闻 > 内容正文

大田高山茶:“生态美”的样本

【 发布时间:2014-05-05 】


日前,从北京传来捷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根据相关指标的科学评估与加权计算,评出“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大田名列其中,我省仅此一家,这是大田县长期坚持“生态兴茶”战略结出的硕果。
大田茶史虽然悠久,但一度没落。十年前,大田茶业再次昂首上路,请来省农业厅、农科院、农林大学等专家前来“把脉”,清晰地定位为“生态兴茶”这一调子,在推进茶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上,推出了一组富有特色的“生态套餐”。
在茶园选址上,许多茶农颇费心思,一致认为茶叶生长应该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包括清洁的土壤、水和空气,他们听取专家的建议、指导,选择在靠近茂密森林的山间,选择将山腰作茶园,山顶老林则成了茶园的“绿帽子”,依靠着深山老林,达到涵养水分等功效,产出的茶叶品质自然胜出其它产茶区一筹,走出了一条“头戴帽、脚穿鞋、腰系带”的特色茶园之路。
在大田县众多高山优质茶园里,方圆5公里没有任何污染源。因此,大方广茶叶公司的茶园被评为“福建十佳最美生态茶园”,大田获评“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该县精心建好每一处茶园,园地规划与开垦根据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设置厂部、种茶区,以及道路、排灌水利系统、防护林带、绿化区、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设施;在路边、陡坡、山顶、山脚,套种杨梅、木荷等林木,实施新建茶园防护林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抗逆性;为了提高茶叶品质、解决茶园所需大量的有机肥源,在全省创新地推广“猪—沼—茶”这一循环种养模式,满足茶叶所需肥份,既产出了生态茶,又达到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
老天不按时、按需下雨,那就自己“下雨”。在武陵乡仙顶有机茶基地上,仙顶公司总经理刘起城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喷灌设施。自2011年以来,刘起城先后投入35万元,建起了5个大小不一的蓄水池,最大的蓄水池容量 280立方米。水管遍及茶园的各个角落,一打开喷头,“小雨”就洒向每棵茶树。刘起城说:有了这些喷灌设施,自己的茶园想啥时“下雨”都行,茶叶生产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自2008年以来,大田县全力推进现代茶业生产项目,持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先后投资11853.2万元,完成生态茶园建设23288亩,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41.77万株、绿肥与护梯植物17818亩,建设蓄水池28170.9立方米、铺设管道581.29公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5000亩,受益茶农超过了3000户。
加工上,县里也是力求用“生态手法”,全面淘汰落后的滚筒杀青机、手拉式烘干机,先后拨付出上千万元的购机补助,引导茶农们更换高效、先进的杀青机、平揉机等设备,既方便、卫生,又减少了制茶过程的二次污染,并请来陈郁榕等知名专家当常年的技术顾问,让全县茶农在制茶环节上的“硬件、软件”得到全面提升,茶叶品质自然得到了“升级”。
县里引导茶农们做好“茶事日记”,施肥、锄草等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相关事宜一一记录在册,县茶业局的技术人员及时掌握茶叶种植、加工、经营全过程信息,做好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不断改进茶叶生产。福仙顶公司在此基础上,去年率先建立了茶叶可追溯体系,如今购买该公司生产的红茶、美人茶均可上网通过“二维码”清楚地查找到产品的产地、采摘时间、运输方式等信息,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