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商茶农 > 内容正文

事业如茶溢清香 张远光的茶叶人生

【 发布时间:2020-02-28 】

    阳新县龙港金竹尖海拔677米,素有“一脚踏两省,两眼不雅观四县”之说,是驰誉数百里的一方名山。   金竹山出名,金竹的茶更令人击节称赏。金竹“佩云牌”云峰茶,1990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物,同年在湖北省茶叶艺术节暨“陵羽杯”评比中获银质奖;1991年参加国际茶叶文化节,获“中国文化名茶”奖,同时被列入鄂东南十二大名茶之列;1992年荣获“湖北省名茶”称号;1994年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连获第二届农博会金奖,并被载入《中国名茶录》、《中国茶叶大辞典》。如今,金竹名茶的清香不仅飘入了都邑京城,而且早已蜚声海外。。

  从隐居山中无人识,到一举成名天下知,金竹茶叶是怎样走出大山、走向市场的呢?

  6把柴刀“劈”开种茶路
   “金竹山哟年年青,岭岭都有种茶人,年年不见腰包鼓,出头之日靠何人?……”这首传布当地的民谣,是打算经济时期金竹茶农心态的真实写照。

  金竹茶叶固然种植悠久,但单元产量一直很低。1985年,亩产鲜茶不超过100公斤,产值不到500元。更为糟糕的是,千余亩茶区竟然没有一个象样的制茶企业,茶农不光要本身种、本身采,还要本身手工制,本身卖。

  “空守茶山却受穷,这样的活法要改变!”1986年,初中毕业的张远光决定随父亲学制茶。

  当时,茶叶市场低迷,价格又低。茶贱伤农,吃力不奉迎的村民们或挖掉茶树改种粮,或疏于打点“望天收”。而张远光却反其道而行之,承包荒山,开荒种茶。有的说张远光是自讨苦吃,脑子进了水;有的劝他说,种茶起码要3年以后才受益,你耗不起。然而张远光主意已定,执意“一条路走到黑”。

  初春三月,趁着寒露,张远光扛着锄头,背着砍刀,带上干粮,披荆斩棘,挥锄开荒。盛夏午后,烈日炙烤,张远光挥汗如雨,开荒整地。夫妻俩原本细嫩的双手长出了一层层老茧,白皙的脸庞风吹日晒后变得黝黑黝黑。

  三年间,张远光和妻子迎着晨曦上山,踏着落日回家,如鞭下的黄牛从未停歇,也不能停歇。三年间,他砍坏了6把柴刀,体重由125斤减到100斤,人又黑又瘦变了型,掉去了原有的风味。

  颠末3年的苦战,张远光和妻子开垦了40亩梯田式坡地,全部种上了优质茶。

  “选准了这个行业,不管付出多少汗水和努力,我都无怨无悔。我都要矢志不移”张远光说。
1 2 3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