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叶新闻 > 内容正文

古老传统制茶技艺将助阵第四届“勐海茶王节”

【 发布时间:2020-03-29 】

资讯:近日,记者从第四届“勐海茶王节”组委会了解到,将于4月12日至14日在勐海县城举办的第四届“勐海茶王节”上,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四个少数民族将展示古老传统的祭茶典礼和各民族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让四方来客认识勐海怪异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内涵。

茶叶和普洱茶是勐海县最古老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勐海种茶、制茶、用茶、贸茶的汗青悠久,据可考史料记载,乃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清民。当地布朗、哈尼等少数民族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树为“武侯遗种”,倍加崇敬。

聚居在勐海这片古茶区的傣族、布朗、哈尼、拉祜、彝、汉等10余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爱茶、用茶、敬茶、祭茶,各少数民族人民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鬼门关”的灵性之物,涉及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药等各个方面,人们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际交流、走亲访友等等,都少不了茶。在漫长的种茶、吃茶喝茶、贸茶等茶事勾当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艺、吃茶喝茶习俗彼此渗透、彼此学习、彼此交融,形成了怪异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吃茶喝茶习俗和民族茶文化,也成为内涵丰硕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少数民族的茶艺、茶俗是受特殊的地舆与社会环境、糊口习俗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傣族“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勐海竹类资源丰硕,傣族人民的出发糊口都离不开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出产工具、糊口用具外,还喜欢用竹子来烧竹筒饭、加工竹筒茶。常用来加工竹筒茶的有香竹、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一般30-40厘米,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筒香茶的首选。加工工序,先把刚新砍来的竹子锯成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把新鲜茶叶在铁锅内杀青、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木棒舂实、压紧,最后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15-30分钟后,取下凉放。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此外还有一种做法是,将晒青干毛茶分3-5次塞入新鲜竹筒内,再将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受热的竹筒内壁溢出水气使筒内的晒青毛茶回软、吸香,然后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实、压紧。这样反复几次后,即可制成一筒香竹筒茶。竹筒茶外形呈棒状,白毫多,汤色黄绿敞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怪异的竹香,令人沉醉。竹筒茶贮藏多年,通过自然陈化,演变成怪异的普洱茶品质。

哈尼族“土锅茶”。勐海哈尼族好饮浓茶,“土锅茶”、“烤茶”是他们常用的吃茶喝茶习俗。

“土锅茶”制作,即将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开水中煨煮半小时摆布,即可倒入茶杯中饮用。茶汤金黄敞亮、香高覆郁、滋味浓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鲜茶叶放入土锅煨煮,即待土锅的水煮沸腾,然后放入新鲜茶叶,再经一个多小时不竭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来饮用。

布朗族“酸茶”。布朗族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的习俗。酸茶制法: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阴凉处7天,晾干,再装入较粗长的竹筒内,压实、封好口,然后埋入干燥的土里,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直接嚼食,也可拌上适量辣椒、盐巴等佐料再食用。这种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具有助消化、解渴、提神、除疲劳等功能,堪称布朗人的甘旨与保健食品。

拉祜族“土罐茶”。做法将晒青毛茶放入小土罐中,在火塘边慢慢烘烤,并不竭地股栗,使茶叶均匀受热。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阵阵热香味时,再注入开水,罐内发出噼叭噼叭的水响声,稍煮半晌即可倒出饮用。茶味浓醇,糊香持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