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学文化 > 内容正文

坦洋工夫:香飘环宇百年(一)

【 发布时间:2020-01-08 】

在福安市当局的倾力撑持和企业的有力运作下,“坦洋功夫”这一百年品牌历久弥新,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百年前,“坦洋功夫”红茶以其形美、色鲜、味醇而名扬中外,人称“中国坦洋”;百年后,福安“坦洋功夫”一个财富的回复,倾注多少人的心血与智慧。这其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斗胆细致的现代商业运作,让我们泡一杯浓浓的红茶,娓娓道来。“坦洋功夫”以其传承百年的汗青和丰硕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中外。今天,“坦洋功夫”以现代化的制作和营销迅速走上回复之路,成就令人瞩目。作为国家地舆标识表记标帜产物、中国证明商标,“坦洋功夫”的品牌效应惠及福安的43万茶农,并带动了当地茶财富的成长。2008年福安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775元,此中三分之一来自茶业;而在茶叶的商品总值19亿元中,“坦洋功夫”红茶就贡献了4.8亿元。“坦洋功夫”,正在日益成为一个有实力、有魅力的品牌,一个影响闽东乃至福建的重要品牌。享誉百年相传在明初,坦洋村有个胡有才的村民,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光华润绿,香气纯正。当地茶农广泛种植菜茶。直到清咸丰初年(1851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把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阐扬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功夫红茶成功,以“坦洋功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此后,茶商络绎不停,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邻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功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域。坦洋功夫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茶农将鲜叶采摘回来后,挥发掉一部门水分,再把茶叶搓揉成条状。接下来,在酶的感化下,形成红茶固有的色、香、味特征。最后是干燥,在热能感化下,终止酶促氧化,蒸发掉多余的水分。然后颠末复火、滚筒、圆筛,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碎末片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再将各路装成品配匀后装箱。以坦洋莱茶鲜叶做原料出产出来的功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光华乌黑有光,内质清香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滑腻。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光绪七年至二十六年(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叶万余担。这些出口茶叶之中,大部门为坦洋村加工出产的“坦洋功夫”红茶。1915年,“坦洋功夫”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名誉奖。“坦洋功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坦洋村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发卖市场。在鼎盛时期,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设有茶行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以想见。在“坦洋功夫”香靡环宇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出产遭严重粉碎,坦洋功夫产量锐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叶出产曾经一度复苏,1960年茶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汗青最高程度。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良,“坦洋功夫”红茶品质获得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开始改制烘青绿茶,“坦洋功夫”仅保留少量出产,承传百年的红茶财富由此陷入短暂的沉寂。[打 印]  [关 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