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学文化 > 内容正文

唐代佛教的兴盛孕育了茶文化(下)

【 发布时间:2020-04-04 】

“禅”的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是佛教涵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宗又分南、北两宗。慧能创立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净心自悟,不必苦修,不必背诵多量经卷,也可以顿悟成佛。慧能这种简化教义和修行的方式,对于那些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迷惑、怅惘的劳动听民以及心灵空虚的士大夫,以至达官显贵,都可以获得精神寄托。到了唐代后期,南宗几乎代替了佛教其他各宗。唐代寺院有免役、免税等特权,削发为僧一时成为风尚。庄严的寺院多建筑在幽僻的山区,为僧侣种茶缔造了良好的条件。茶在寺院的感化较民间更胜几分。他们封山育林,“绿茗盖春山”,绿云蔽天,成为茶区。出格是佛教名山,风光秀丽,云雾缭绕,茶树饮雾渴露,自然品质奇异,如四川的蒙顶茶,号称“仙茶”,故唐诗人姚合有诗云:“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景染,香惊日气侵。”盛唐时期,寺不雅观中奴婢很多。会昌五年,废佛拆寺,收寺院奴婢为两税户者达十五万之众。佛教寺院的奴婢有两种,一是属于寺院,二是属于上层僧尼个人的。陆羽孩提时代为智积禅师煮茶,本色上就是童奴。这些奴婢和下层僧尼是种茶的主要劳力。茶性高洁清淡,适合僧侣道德涵养,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的诗句。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李从庆《游多宝寺》有“老衲烹茶出,先供座佛欲”,描述以茶敬神的礼俗。戴叔伦有“老衲供茶盆,斜阳送客舟”,描述以茶招待施主和香客增进友谊的史实。除此之外,寺院还把茶叶投入市场,进行商品互换,成为寺院经济的支柱。唐代吃茶喝茶风尚的普及,僧侣之好事殊为卓著。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门。中唐时期,僧侣在寺院举行茶宴已很风行。一些地位不显赫的官吏,宦海受挫的政客,不满现实的文人,也很欣赏这种茶宴,他们谈经论道,喝茶赋诗,以消除内心的积郁,求得精神的解脱,饮茶文化色彩日趋稠密。

[打 印]  [关 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