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茶叶知识 > 内容正文

释“火前”与“火后”

【 发布时间:2020-01-17 】

 清代乾隆皇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一位爱茶的皇帝。他曾经六次下江南,其中就有四次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区,品茶、观茶,甚至亲手采茶,并作有多首有龙井茶内容的诗篇。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在龙井茶区观看了采茶和炒茶后,感触很深,作《观采茶作歌》诗一首,诗曰:

  火前嫩,火后老,

  唯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

  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

  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

  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

  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

  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

  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

  采茶朅览民艰晓。

  对于诗的开头一句“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很多人(包括中外不少茶界专家)都把它理解为:乾隆皇帝很了解龙井茶炒制的“火功”;并把它解释为:龙井茶炒制的火功要适当,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乾隆皇帝这里指的“火前”与“火后”,是指寒食节禁火之前与之后。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相传春秋时晋国晋文公重耳的臣子介之推,在骊姬之乱发生时,随重耳出奔,先逃往卫国,后又逃往齐国,一路上多亏了介之推照顾。

  重耳吃不惯粗粮淡饭,介之推百般设法弄好东西给他吃,甚至在自己的大腿上挖下一块肉,骗说是麻雀肉煮汤给重耳吃,这事后来被文公知道后甚为感动。逃亡十九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回国后,当时随晋文公出逃的人很多都得到了封赏,却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感到晋文公忘恩负义,于是带母隐居山中。后来被晋文公知道,晋文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派人劝介之推下山并封官,介之推不从。

  晋文公手下人非常嫉妒,便施奸计,告诉晋文公,说可三面烧山,之推是孝子,定会带母下山,晋文公同意后,结果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介之推与其母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为悼念他,文公决定,禁止在介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这一天便称为“寒食节”。寒食节过后第二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这天便可生火做饭煮食。因此“火前”即“明前”,历史上所谓“火前茶”亦即“明前茶”。

  乾隆皇帝通过考察,了解了龙井茶最佳品质的采摘时间是“唯有骑火品最好”,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是龙井茶品质最佳时期。

  清明前的一个节气是“春分”,清明后的一个节气是“谷雨”。所谓“火前嫩,火后老”,可以理解为“春分”时采摘的茶叶太嫩,到“谷雨”再采摘就老了,所以“唯有骑火品最好”。

  众所周知,特级龙井茶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嫩度的芽叶,是品质成分与营养保健成分最丰富的时候。

  现今有不少是在“春分”时节采摘单芽制造的名茶,实际上是太嫩了,还不到品质成分最丰富的时候;但到了“谷雨”,茶叶长到一芽四、五叶或形成对夹叶了,当然是过老了,制茶品质必然下降。因此可以认为,乾隆皇帝“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的论断,被现代科学所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我国古代茶诗千万首,正确解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切忌望文生义、想当然,还是要深入研究,力求正确理解为好。(作者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